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许晟 董博婷
3月,塔里木盆地南部的和田市吉亚乡,正是小麦返青、柳条抽新的季节。一幢土黄色的砖房内,吱吱嘎嘎的声音在午后不绝于耳。循着这声响探进屋子,六七位丝绸匠人正手脚并用,操控木质织机,将染着红、黄、绿、蓝、白、黑等颜色的数千根丝线,织成一条条长7米、宽48厘米的艾德莱斯绸。
艾德莱斯绸是新疆特色手工艺品,发源于有千余年丝织业历史的和田绿洲。2008年,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此后,艾德莱斯绸抽象而多彩的花纹越来越多出现在衣帽及各类工艺品上,成为著名新疆视觉符号之一。
在纺织工坊内,所有丝绸匠人都像创作艺术品那样,精工细作手中的每一根丝线。一条艾德莱斯绸最快也需要1天半到2天才能织好。
安图姆罕 · 吾热依木是家族第六代丝绸匠人。她从12岁开始学艺,至今已有48年的织造经验。当被问到这种传统织造工艺是否太过枯燥时,安图姆罕停下手中活计,莞尔一笑:“手工艾德莱斯绸织造考验的就是‘慢功夫’,看着五颜六色的丝线一点点变成精美的图案,不也是一种快乐!”
如果说手工织造艾德莱斯绸宛如一曲舒缓、悠扬的旋律,那么机织艾德莱斯绸就是一篇激昂而恢宏的乐章。
同样是在吉亚乡,一座白色彩钢板搭建的车间内,10余台机器织机一刻不停地轰鸣着,四五个工人戴着耳塞,在机器附近不时走动,双眼紧盯着织机上移动的丝线。
“一台机器织机每天可以加工3到4件艾德莱斯绸成品,一个工人至少能管理两台这样的机器。”34岁的古丽努尔丽 · 赛迪说。2019年,她和丈夫成立了这家有两个纺织车间、1座染厂组成的艾德莱斯绸合作社。
相比复杂的手工织造,机织要容易得多,普通人半年不到就能成为熟练工。为解决贫困家庭就业,村里对口帮扶单位帮助古丽努尔丽扩建合作社,机器织机从24台变成39台,合作社又从贫困家庭招募了20个工人。
由于售价较低,机织产品更容易被普通消费者接受。古丽努尔丽和丈夫几乎不用市场营销,就能确保合作社稳定运转。
古丽努尔丽说:“只要机器转着,工人每月就能拿到2000元到2500元工资。”艾德莱斯绸是当地百姓脱贫的钥匙之一。
借助快速通畅的公路、铁路物流,如今的艾德莱斯绸正在融入全球产业链。大量织造艾德莱斯绸的丝线从江浙一带运来,加工成丝绸成品后,再通过汽车或火车送到喀什、乌鲁木齐或者更远的地方出售。
古丽努尔丽每隔一个多月就得去火车站接一批原料。“今年喀什、阿图什等地已发来不少订单,车间一直满负荷生产。我的爱人最近一直忙着到各地送货。”她说。
(据新华社乌鲁木齐3月19日电)
来源链接:http://news.ts.cn/system/2021/03/22/036599394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