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青在线讯 (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 张浩祯)用杆秤将金子称重后,融化成金丝、金片,在一方木桌上将金子捏成各式各样的花形,最终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金银首饰……这是和田市手工艺人阿布都吉力力·斯依提过去几十年一直在做的事。
1961年,小学毕业的阿布都吉力力·斯依提跟着父亲学首饰制作手工艺,勤奋好学的他很快便掌握了制作技能,技艺越来越精湛。六年后,他被选入和田县二轻局工人部队,此间单独做出的几款首银成了维吾尔族常用的传统首饰。
手工金饰制作现场。张泽欢/摄
和田市纳尔巴格街道方圆26公顷的区域因为巷道是一圈一圈分布,被当地人称为“团城”。上世纪50年代初期,团城一条街是有名的花鸟鱼虫交易市场。古鲁巴格白髯老人的陈醋铺、穷愁潦倒的红鼻子老板的杂货店、俄罗斯式茶炊中沸水流淌的茶馆……这些由木板拼凑的店铺歪斜窄小,在尘土飞扬的街巷格外醒目。阿布都吉力力·斯依提的金饰店就开在这条街道。
“第三产业开放后,我在家里的院子开了小商店,慢慢地各地州都知道了我的手艺,附近县市慕名来购买首饰的顾客很多。”阿布都吉力力·斯依提回忆道,“但是当时的老城区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,巷道全是沙土路,居民的生活不是很便利。”
2016年,和田市开始实施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工程,重点对“团城”进行改造,阿布都吉力力·斯依提的老房子被列入了第一批改造计划。如今,他的家摇身一变,成为了“团城”民俗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“我们家是党的惠民政策受益者之一,原来的旧房子改造成了现在漂亮的花园,每天都有人慕名而来参观。下一步,我们计划充分利用闲置资源,把现有住房打造成集旅游、食宿为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民宿点,吸引更多游客,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美、和田美,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各民族文化的呵护。” 阿布都吉力力·斯依提说道。
现在的“团城”被涂上了一层现代化的色彩,建筑风格是南疆典型的传统样式,其中“阿依旺“居民建造技术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阿布都吉力力·斯依提创作的耳饰也已提交有关部门预列入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。
阿布都吉力力·斯依提代表作品。张泽欢/摄
像阿布都吉力力·斯依提一样的手艺人在和田市还有很多。如果你听到了“烤包子熟了“的吆喝声,一定是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麦麦提敏·图尔迪的烤包子店。
麦麦提敏·图尔迪自幼和小有名气的舅舅学习制作烤包子。1986年,年仅20岁的他手艺学成后,自己开了间40平方米的烤包子店。烤包子味道好,很快在乡里出名了,渐渐名气传到了和田市区乃至整个和田地区。
到了1996年,40平方米的店铺已远远接待不下慕名而来的客人,麦麦提敏·图尔迪在老店斜对面找了间合适店面,将店整体搬到了新址,新址面积达200多平方米。如今,他的烤包子店已有31年的历史,名气也越来越大。
“做烤包子很辛苦,30多年来,每年除了过年过节休息两三天,其他时间都没有休息过。做烤包子看似简单,其实需要高强度的工作,和面和得胳膊肿疼还要继续和,切肉时不小心把指头切破还要忍痛继续切。”麦麦提敏·图尔迪告诉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,正是因为做烤包子辛苦,所以当年和他一起当学徒的人,后来都没有从事做烤包子的工作。而他能坚持下来是因为肩上担着无形的责任,他要把舅舅的手艺传承下去。
烤包子制作现场。张泽欢/摄
每天中午饭点时,当新一坑金黄的烤包子熟了,后堂就会传来响亮的“烤包子熟了”的吆喝声,这吆喝声就像吹响了集结号,大批客人涌到桌前“抢”。说是“抢”丝毫不夸张,手慢一点等很长时间都“抢”不上。
现在,麦麦提敏·图尔迪的包子店可同时容纳300人,平均每天卖出1300个烤包子。2013年他被评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《维吾尔族和田果西格尔地制作技艺》的代表性传承人。
对未来,麦麦提敏·图尔迪有更多的规划:“我想再扩大店面,到时候可以容纳1000个客人同时就餐,在别的地方也能开分店,让更多的人品尝我们的烤包子。”
来源链接:https://shareapp.cyol.com/cmsfile/News/201906/24/share235037.html?t=1561347595&from=singlemessage&isappinstalled=0